很有意思的电影,诗意,朦胧,文学,哲学,又很有生活气息,被埋没的好片。末尾构图,走廊偶遇那段,很有塔可夫斯基的味道
其实不太懂,为何当我们看电影时,很少去关注这些老的本土影像创作。很有趣的片子,有苏联诗电影的影子,有同时代台湾日本电影的朴素生活,在形式感和生活质感间找平衡。但这些当年中国的瞬间,有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毕竟到了90年代生活也和86年差不太多)。而那些误打误撞的巧合,多线性叙事的苗头,人物成长中一丝狡黠和幽默,又有商业片叙事的清晰脉络。我一直有个创作建议,在成熟的大师之作外,不如看看稚嫩的艺术萌芽,尤其是本土影人对真实生活的解读方式,比隔一层文化要好。找到根脉,才有独一无二的表达。“村前那片蓝色的湖,在人造饥荒的年月一夜间长出野荷。满湖的藕救了一村人的性命,使我过早的、持久的信任童话。”“善良和同情心是通向一个陌生世界的起点。”——写的多好啊!
7,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先锋影像,利用了诗歌这个八十年代的热门载体表现生活和普遍的青年人心态,那种知识分子的调调,就还蛮像法国左岸派电影,只是形式上没有那么极致和高级,但是趣味确实是新浪潮趣味。对城市空间的展现非常具有八十年代的典型性,在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阶级壁垒的,只有在高度概念化和抽象化的诗歌俱乐部中精英们掌握了话语权,当水管工被文化精英接纳打破阶层壁垒,想要自杀的女工也顺利成章被拯救,这种八十年代文化平等的想象其实蛮有趣,在市场经济兴起后的年代就不太可能发生。
高中的时候看过。虽然记不清了,但当时觉得很不错。
老电影太牛逼了,坐火车那段居然用胡桃夹子夹胡桃,心疼
城市的假面舞会。点赞👍
和同年长影厂另一部影片《田野又是青纱帐》都出现了《哀乐》。
看完《城市假面舞会》。这部电影看了半年,每次看时都不那么吸引我,但每停一段时间又会令我很想再看下去。这是一部最由我自己看完的电影。我正要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假的。
幸或不幸,文化布尔乔亚身上的文化遮羞布被一篇公号文有心或者无意撕了下来。而大布勾引小布,小布接近大布所用真诚又滑稽的「魔术」把戏亦被二者亲手拆穿。显然,追求诗和远方理想——没谱「乱弹琴」的「旅人」角色工人也能扮演,但,伺候人的体力活儿知识分子却不一定「有能力」做。说到底,这是两套不同的价值标准和审美逻辑,就像两条通往不同地方的管线:一头「向下」通往化粪池,一头「向上」通往桃花源。倘若你也有「换水」需求,那么你怎么选?不幸被「孔乙己的长衫」同化——不仅会修马桶,还会卖弄「才气」的小资总觉得自己「神气」了不起。事实上,这个「文采」高度仰赖于西欧《城市假面舞会》帮助,生存高度依赖于东亚传统小手工业的《诗人》群体用笔雕琢,用墨洗刷,用歌美化的那座带有浓厚「黑暗童话」色彩的建制「城堡」正在一点点坍塌。
八十年代的诗意,在我的记忆里,就像这电影一样,是淡淡的被水洗过的颜色
回应80年代诗歌热,话说80后期好多电影动不动就来段舞台秀,不管是现代舞,芭蕾,健美比赛,时装表演,有什么上什么20210326想看
你觉得人在生活中最重要的身份是不是职业?不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更可能出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善良和同情心是通向陌生世界的起点。台词故事镜头都有东西很中国很不做作画质能修复就好了(ps诗人就不能修个马桶嘛!!!别对老婆使那种很市侩的眼色!!)
小时候听过该片的电影录音剪辑,今日补看。片中饰演罗汉的吕凉,若论演济公,那恐怕难以超越游本昌,但是在本片中饰演的罗汉以及《围城》中出演的褚慎明、《上海早晨》里的奸商朱延年,那都是可圈可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片中罗汉女友的母亲得知罗汉由水管工成为了诗人,于是赞成了他俩的恋情,要是放在今天啊,一个水管工兼诗人,天呐,那是打死也不会同意的,哈哈哈,开个玩笑。从该片也可窥一个逝去的时代,彼时的诗人和文青,那时的雪花啤酒和曾经的红宝桔子汁......
1987.05.20
前卫的手法,很有诗意的表达方式。职业间不应怀有偏见,普通劳动者同样可以心地善良、爱好文学。“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最重要的不是职业,每个人都可能通向更广阔的世界,善良和同情心是通向一个陌生社会的起点。”这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
叙事完整,人物也较立体,同时在色彩调度构图上都有一定的探索性,绽放在八十年代的一朵鲜艳的电影花朵
不错,那时的人都显老
小时候被文学青年感动,假文艺女青年遇上真的农村文艺青年的一段悲剧,很棒的80年代电影
1987-5-14
老电影其实也能很前卫,劳动人民与文化工作者擦出了文艺的火花